< >

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政权分散,更迭频繁,管理失控,法制废弛,出现了“南人适北,视升为斗”的情况,成为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中的混乱时期。

公元581年,隋文帝再一次统一了度量衡,实行大小二制,调律制乐改用小制,民间仍用大制。天文历算家李淳风所编《隋书•律历志》,是一篇极为宝贵的度量衡史料。唐代设大府寺主管度量衡,改造斗、斛、尺、秤,颁发标准器。宋景德年间,刘承珪详定秤法,试制出精密戥秤。由于衡器不断改进,唐宋两代将衡重的“两、铢、累、黍”非十进位制,改为“两、钱、分、厘、毫”十进位制,计算方便,计量精确。元、明、清各代的度量衡都沿用唐制,基本上是统一的。


祖冲之公元429500)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科学家,对中国古代计量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在中国科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。他重视测量中的精度问题,重视对计量标准的搜集和保存。他对前代度量衡标准器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。在时间计量方面,他对基本计时单位回归年、朔望月和时刻制度都做过探讨,他的探讨促进了传统历法的进步。对计量问题的关注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。


仰仪  现陈列在登封观星台内,外形似平放的锅,又称碗晷,是元代郭守敬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发明制造的。仰仪的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三米的铜质半球面,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,因而得名。仰仪的内部球面上,纵横交错地刻划出一些规则网格,用来量度天体的位置。在仰仪的锅口上刻有一圈水槽,用来注水校正锅口的水平,使其保持水平设置;在水槽边缘均匀地刻划出24条线,以示方向。用它能测定日蚀发生的时刻,还可估计日蚀方位角及蚀分多少和日蚀的全过程,还能观测月球的位置和月蚀奇景。

炫眼信息科技技术支持